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慧 通讯员 曾令刚
清晨的阳光洒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老才漫画工作室”的画桌上,68岁的内蒙古兴安盟级非遗项目突泉漫画代表性传承人王俊才戴着老花镜在创作新的漫画作品。只见画中一株盛放的桃树上,七八位穿红戴绿的游客正以各种姿势攀附枝头,有人扯着花枝自拍,有人正在摘花……
“这幅名叫《春天里》的漫画,树上长的不是桃花,是人。”王俊才笑着说,这种诙谐幽默的形式反映的是社会的不文明行为,呼吁人们爱护环境。
工作室内,书柜里陈列着泛黄的连环画册《三毛流浪记》和老旧的漫画专刊《讽刺与幽默》报合订本。王俊才回忆:“20世纪70年代,我是下乡插队的知青,每次出工时,口袋里总揣着速写本,歇工时我就画画,画抽旱烟的老乡、赶大车的壮汉、盘腿唠嗑的妇女。”这些速写后来成为他漫画创作的素材。
1982年,王俊才的第一幅漫画在《兴安日报》上发表。也正是这幅漫画作品的发表,对王俊才的漫画创作生涯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王俊才的突泉漫画以鲜明的乡土气息和幽默夸张的表现手法著称。其作品常以北方农村生活为背景,通过粗犷的线条和浓烈的色彩塑造人物,尤其擅长用方言对话和荒诞情节展现民间智慧。
王俊才印象最深刻的一幅漫画《人不可貌相》创作于2004年,作品反映了市场经济初期泛滥的“以貌取人”现象。王俊才说,创作中要反复推敲细节,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制造戏剧张力,同时在画面情节上体现意蕴,人物表情既要强化真实感又要凸显批判性。《人不可貌相》在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铜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王俊才认识到,社会功能是漫画发展的最大优势,所以漫画要紧跟时代,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些年,王俊才带出了一支具有突泉风格的漫画创作队伍。
王俊才的漫画多为现实题材,针砭时弊、直面人生,风趣幽默、耐人寻味。漫画家张文斌曾评价:“‘王氏幽默’把讽刺漫画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极致。”2024年新作《抓拍》延续这一特色。画面中,摄影爱好者在景区用相机镜头对准天鹅,一只手抓住天鹅的脚进行拍摄,讽刺“不文明旅游”。该作品入选嘉兴国际漫画双年展,被评委评价为“比长篇报道更有力的社会观察”。
2008年,突泉漫画被列入兴安盟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王俊才成为其代表性传承人。在突泉漫画的传承与发展中,王俊才既是推动者,又是践行者。作为非遗传承人,他不仅坚持创作,更致力于培养新人。
每周三下午,王俊才2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挤满学员。“我跟王老师学画8年,特别喜欢漫画创作。”马云晶展示她荣获“春风杯”脱贫攻坚奔小康全国漫画大赛三等奖的作品《发“牛”财》,画面中,养殖户家的牛从一头变多头,经济条件发生了大变化。“王老师多次带我们去养殖户家采风,说漫画要为时代留暖色。”马云晶说。
四十载笔墨春秋,王俊才始终践行“漫画为人民”的初心。从“突泉漫画选”系列丛书的编纂到个人专辑的出版,从入选《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到荣获“中国文化馆年会榜样人物”称号,这位基层文化工作者用幽默而又犀利的笔触记录时代脉搏。
王俊才创作的《春天里》正静静悬挂在工作室墙头。他说:“突泉漫画要像蒲公英,飘到哪里都能生根。”这幅即将参选第十六届中国漫画展览的作品,恰是这位古稀艺术家“艺术服务社会”理念的最新注脚,也预示着这支扎根北疆的漫画流派将持续绽放时代芬芳。
永信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